科研处(科研与学风建设网)
首页|组织机构|学风建设|科研制度|科研平台|项目申报|成果申报|成果管理|经费管理|链接下载|智库建设|学术交流|政策信息|信息公告|旧版网站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政策信息>>正文
7大关键词,26位两会代表热议“科技创新”
2023-03-20 14:53     (点击: )

2023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的意义尤为重大。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也更加突出。从习近平总书记两下团组两次强调,到连续六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科技创新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的高频词、关键词,科技领域的与会代表委员也成为媒体竞相采访的焦点。本文聚焦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的科技内容,摘编整理了代表委员与之相关的建言献策,以飨读者。

关键词: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罗先刚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要着力建设持久的“动力机制”,避免“一阵风”。

一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统筹创新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避免盲目竞争、扩张、转向。

二是牢牢把握国家重大需求,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

三是梳理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各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赵宇亮委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需要探索出中国式路径。这条路既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这样才可以更高效地产出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大的成果。

李卫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集团副总工程师

国资央企要心怀“国之大者”,持续推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工作,建议从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为提高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着眼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学研检用联合,解决一批产业技术短板弱项,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

聚焦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齐向东委员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

“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中最具竞争力和创新潜能的部分,依旧面临起步难、持续难、做强难三大困境,“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一般企业更为突出。

建议延长贷款还本付息时间、开展贷款保证保险、设立专项投资基金,让其真正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

关键词: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保留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等相关职责,部分职责划入其他部门。

李陟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重组科技部是“裁判员”和“运动员”分离,把项目管理职能放到专门机构,让科技部真正做好督导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建立科技评价体系,调整研发投入结构,同时更好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应用。

叶聪委员

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副所长

此次科技部改革体现了管大事、管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也体现了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以及国家实验室建设等统筹管理的需求,符合科技创新需要。

吴希明委员

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重组科技部将设置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航标”,提高科技供给侧水平,筑牢发展根基,支撑抢占竞争制高点。有利于进一步理顺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更好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

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动力。

方复全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我国基础研究实力距离世界科技强国还有不小差距,为此应加紧前瞻布局,围绕信息科学、物质科学、合成生物学等激发重大科学问题的领域组织大团队开展系统性研究;

完善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研究提供高水平平台;

重视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保持对基础学科的持续稳定投入。

曹晓风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要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地,建议通过进一步推广科研经费包干制、结合科研诚信管理建立科研人员信用评价白名单等机制,切实落实为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各项措施,同时实现对基础研究工作长期稳定的支持,减少短期频繁的汇报,使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不受干扰地从事科研工作。

闫大鹏代表

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

建议引入“科研法人”制度,充分授予高校、科研机构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在项目研究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选择、科研经费管理、团队人员选聘、科研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绩效考评、薪酬福利及参与成果应用转化等市场主体活动方面的独立自主权,从顶层制度设计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核心技术发明人的权责匹配的瓶颈问题。

李东生代表

TCL创始人、董事长

这几年中国科技制造业的全球化经营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是专利的壁垒,中国企业必须通过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增加自有技术专利去应对。

建议政府牵头成立一个专利诉讼专项基金,对一些重大的、影响全局的或者影响行业的专利诉讼给予企业救助,帮助合理解决相关诉讼。

袁亚湘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女性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支关键性力量。充分挖掘女性参与科技创新的潜力、激发女性科技人才成长活力,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女性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参与度严重不足。

建议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实施执行中,提高科技领域“性别平等”意识,以适当政策“倾斜性”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造力,助推女性人才投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队伍。

关键词:教育创新发展

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李言荣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高校的优势在于学科门类多且易于交叉,甚至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科集群”。这样的学科群支撑和大量青年学生的参与,决定了高校在通过组织方式解决复杂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高校应加强产教融合,尤其是与大院、大企协同攻关。

刘忠范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型研发机构有别于高校和现有科研院所,也有别于企业研发机构,不应定位于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要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用新思维引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建议推动建立聚焦科技创新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从事科研、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融通科技与经济两大板块,破解我国现存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金李委员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人是先进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建议推动有关大学发挥开放式学术平台优势,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库和“朋友圈”。国家、企业、社会、个人应同向发力,不断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使科创人力资本市场总体价值快速增长,实现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正向循环。

黄震委员

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委、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

要加快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制度,赋予职业资格应有的地位,推进无资格就业走向职业资格就业,让学历型社会走向技能型社会。不仅要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上,努力营造有利于各行各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还应该提高一线技能人才地位待遇和政府各类表彰奖励中一线劳动者比例,鼓励用人单位建立高技能人才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关键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黄群慧委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要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产业链必须具有很强韧性。要提高韧性,需加快培育“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主导产业链,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向冠军”企业掌控产业链关键节点。

建议应制定切实有效的产业链政策,提高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的备份能力,提高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套能力,降低全链条交易成本。

李谢华代表

中铝高端制造党委副书记、总裁

实施产业链“集约化+差异化”,在重点制造领域形成高质量产业链集群,打造产业链集团和国家级产业园,减少重复投资和内卷,提升行业的集中度,增强产业集中管控能力。在非重点、细分的制造领域,则要结合地域的优势,与市场高度联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施差异化、灵活发展。

王臻代表

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总裁

传统产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只有持续投入、重点突破才能取得成效。

建议一方面要对存量产业进行精益化技术改造;

另一方面应优化产业结构和战略布局,投资建设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项目。

例如,西部地区科技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要大胆走出去,通过建设重点产业科技园,引进高端人才,以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周鸿祎委员

360集团董事长

适合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产品需要满足“三低”:一是部署门槛低,二是使用难度低,三是购买成本低。

建议把数字化SaaS服务作为重点产业方向进行培育,推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的“共同富裕”,做到数字化一个都不能少。

关键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余晓晖委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

信息通信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先锋队,而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其重点是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下一步要立足工业主阵地,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以工业互联网为新方法论和新途径,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全面深度融合。

汪胜洋委员

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互联网平台作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载体,既帮助了中小企业克服线下困难、扩大销售规模,也时常与中小企业发生矛盾,加强对平台的引导是当务之急。

建议政府部门对互联网平台的持续低价竞争模式要加强监管,规范和约束平台的营销手段,杜绝平台间恶性比价竞争。

柯瑞文委员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数据融通共享将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潜能。应深入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持续推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物联网、区块链应用于数据流通和数据确权,促进政府、企业分散管理的数据互联共享、融通应用。顺应数字时代客户需求的变化趋势,要为全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化应用和解决方案,助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周源委员

知乎创始人

要加快知识开放,推动全民共享“数据红利”。为此可以通过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商业性知识库强制免费服务范围,抑制商业化知识库的垄断行为,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更多主体参与知识库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要建立知识库国家标准,推动建立机构知识库联盟,打破知识库孤岛,推动知识开放合作。

关键词: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章建华委员

国家能源局局长

充分发挥消费侧绿色低碳转型的牵引作用,与供给侧双向发力,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键。目前消费侧绿色转型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制约,应健全完善有利于消费侧绿色发展的政策机制,制定实施重点用能行业企业和园区绿色能源消费导向目标,加强共性节能降碳技术集中攻关等。

邹磊委员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指标基础上,完善可再生能源跨区跨省消纳市场机制,健全完善绿电交易机制和跨区域交易规则。同时加快制定多能互补项目配置新型储能技术导则、储能电站强制性要求和技术标准,规范多能互补项目建设。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版权所有